外伶仃岛北帝诞
- 22-02-16
- 【等级】:市级
- 【非遗类别】:民间习俗
基本信息
在珠海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的担杆镇,保存着一种古老习俗——外伶仃岛北帝诞。这种习俗,将人们原先对自然的崇拜化作对神灵的崇拜,虔诚而隆重地表达出来,它有着两百多年的历史。
北帝,本是人们对星空中北方玄武(龟蛇)天象的一种感知,自从汉武帝征伐岭南得胜,至明成祖建都北京,在封建帝皇的推动下,它被赋上了神的力量,每年三月初三,视为皇家祖祠祭典之日。民间也随之建起了北帝庙、真武宫等建筑物。故此,三月初三拜北帝的习俗流传至今。
自古以来,外伶仃岛和担杆列岛、佳蓬列岛等海岛上的居民,他们观察北斗天象以辨别天圆地方,遵循海洋气候来安排生产生活,同时也崇拜北帝。北帝属水上之神。水上居民靠海为生,既获舟楫渔盐之利,又遇风暴潮涝之患,故此,对北帝水神顶礼膜拜。过去,每逢北帝诞,大家不约而同地相聚在一起,奉上龙虾、三鲜等拜神祭海、敬酒会餐,一起追昔抚今以释放情怀,又与亲友进行下棋、打牌、数星星,娱乐一番。如今,祖国实行改革开放,政通人和,古老节日也注入新内容。外伶仃、庙湾和担杆三个海岛居民将北帝诞办成民俗文化旅游节。宝诞之日由“外伶仃玄武大帝理事会”主办,内容有祭海迎宾客、祈福拜玄武、巡游旺铺店、宴席拍卖会等4个程序,庄重祥和,又有地方展览展销活动,人人参与,热闹且喜庆。
自1998年举办北帝诞民俗文化旅游节以来,年年兴旺(除2020年全球爆发新冠肺炎疫情之外),更有港澳流动渔民、粤东粤西渔民和船民一起登岸贺诞,交流感情,畅谈收获,对海洋经济发展充满希望。如今,一年一度的北帝诞在新时代里得以传承发展,彰显新的活力。
地理分布
北帝庙(宫)主要分布在岭南地区,珠江三角洲广府人和疍家人聚居的地方为多,如广州泮塘、南海佛山、东莞石碣、中山沙溪、江门斗山、深圳宝安、香港长洲、澳门氹仔等地。珠海有山场、乾雾、庙湾和外伶仃共4处北帝庙和遗址。
历史渊源
北帝,全称北方真武玄天上帝,也称北极玄天上帝、北极佑圣真君,简称北帝。此外,还有玄武大帝、真武大帝等别称。它起源于古人对宇宙天象的崇拜。古人把东、南、西、北四个方向各有七颗明亮的星星,叫作“七宿”,《礼记•曲礼》就有“左青龙而右白虎,前朱雀而后玄武”的记载。所谓“玄武”,就是北极“七宿”,其天象似龟蛇相缠的模样。后来,古人超凡的想象力形成道教所说的青龙、白虎、朱雀、玄武四方神灵。“玄武”就是掌管北方的神灵。在《封神演义》神话中,太乙真人就是“玄武”的化身。汉武帝信仰道教,派大将马援征伐岭南获胜,就曾“告祷于太乙”。历代帝皇把“玄武”设在“皇室家庙”里祭拜。在宋代,宋真宗因避忌宋圣祖赵玄朗的名字,把“玄武”改为“真武”。明代永乐元年(1403),明成祖朱棣在“靖难之变”中夺取了皇位,从南京迁都到北京,大兴土木建故宫,又修建武当山“玄帝殿”等建筑群,封“玄武”为“北方真武玄天上帝”,简称“北帝”,诏告天下。其时,民间也随之建造起北帝庙、真武宫,北帝诞风俗盛行起来。
清初学者屈大均(1630—1696)在《广东新语》中写道:“吾粤多真武宫,以南海佛山镇之祠为大,称曰‘祖庙’。其像被发不冠,服帝服而建玄旗,一金剑竖前,一龟一蛇,蟠结左右。……真武亦称上帝,昔汉武帝伐南越,告祷于太乙。” 玄武北帝属于水神。明清时期,岭南“陆事寡而水事众”,凡与水有关的神灵当地居民均虔诚敬重。珠江三角洲地区居民既获舟楫渔盐之利,也遭风暴海潮之患,传说北帝有消灾解困、治水御火、益寿延年和保佑平安的神力,他们对北帝更是顶礼膜拜。据调查,珠海庙湾北帝宫重修于清道光三十年(1850)、外伶仃岛北帝庙(遗址)重修于清道光年间(1821—1850)。据传,两处香火都是从香港长洲北帝庙传来的,而长洲北帝庙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(1783),道光二年(1822)至光绪廿九年(1903)均作过重修。可以看出,外伶仃和庙湾的北帝诞习俗已超过两百年。
其实,万山群岛上的居民信仰道教玄武可追溯到东晋(317—420)末年。公元402年,信仰“五斗米道”的卢循、孙恩领导的江浙渔农民起义军攻占广州,410年起义军失败,其残部流落到万山群岛“居海岛久之,无所得衣食,生子孙皆裸体,谓之‘卢亭’。”在旧社会,流落到海岛的人被歧视为“疍家”“疍民”。明洪武元年(1368)“令疍户编里输课”,十五年(1387)招“疍户万人为水军”。明永乐三年(1405)起,曾为“北帝”封号的明成祖朱棣,派郑和(1371—1433)率领船队七下西洋之时,就有疍民加入其船队远航。清雍正七年(1729),朝廷允许广东疍户“准其近水村庄居住”可“开垦荒地,播种力田,共为务本之人”,疍民才得以陆居生息。到乾隆五十四年(1789)珠江口出现“反清灭洋”的张保仔、郭婆带等海盗“五色帮”,他们都以“北帝七星”作旗帜标志。后来,清廷派钦差大臣百龄征剿和招安了“五色帮”。道光十九年(1839),钦差大臣林则徐来广东禁鸦片烟,他看到北帝诞等民间节日能团结和发动民众抗击外国势力入侵,便加以倡导和利用。外伶仃和庙湾岛上的北帝庙也许是这时候修建的,北帝诞香火也趋向兴旺。
基本内容
一年一度的北帝诞庆典活动,在每年春节过后开展筹备工作。在农历三月初三前两天就要检查落实安全、联络、宣传、祭品(包括拍卖品)、后勤等具体工作,逐一完善。诞日要按时间和程序进行。庆典活动之后,要做好检查和总结工作。
北帝诞庆典活动主要有四项内容:
一、祭海迎宾客
1、在码头广场摆供桌,设金猪等祭品,主礼嘉宾集体向大海鞠躬,感恩大地养育,感恩大海慈航;
2、请知名人士为狮子点睛开光,醒狮祭海、迎接嘉宾到来。
二、祈福拜北帝
1、醒狮巡游到玄武大帝铜像前,摆上所有祭品、供品;
2、主礼嘉宾先祭北帝,宣读祭文、为北帝上香;
3、各地嘉宾排队上香、祈福许愿,响太平钟声贺诞;
4、信众上香许愿、祈福或还福;
5、醒狮“姜太公钓鱼”、接北帝(行像)下山巡视海港,与民同乐。
三、巡游旺店铺
1、醒狮巡游时,逢公益单位门前须留步,礼叩三拜;
2、醒狮为店铺开张、旺场,遇高青、地青、桥青狮阵时,表演精彩狮艺;
3、北帝(行像)坐落海湾广场,接受善信瞻仰;
4、游客自由参观展览、展销,或参与游艺活动。
四、宴席拍卖会
1、设宴若干席,宴请嘉宾和乡亲;
2、拍卖祭拜过北帝的圣品,祝贺夺标者荣获;
3、观看狮艺表演、艺术表演;
4、致谢幕礼。
相关制品
图1.北帝诞巡游座驾
北帝神像有固定和巡游的作用。巡游座驾又叫神轿,让信众请北帝坐下来巡视民间状况,然后坐在设定的广场上让信众供奉祭拜,与民同庆。
图2玄武大帝灵应钟
灵应钟又叫通天地灵应钟。鸣钟,是人间有重大事情报告天神地府的一种形式。人们在祭拜北帝的时候,前奏和结尾均以鸣钟以通灵,平民百姓一般不能敲钟,但是有重大事件可以向天神地府鸣钟报告。
传承人
1949年以前主理北帝诞活动的人事,今天难以追寻。以下,仅记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人事。
参与外伶仃岛北帝诞活动的人:
郑廿一(1929—2005),1949年至1966年,关心北帝诞事宜;1978年实行改革
开放后,参与联系港澳流动渔民合作展开筹款、恢复北帝诞庆典活动。
郑志勇(1947—2015),1994年以来,曾参与筹建北帝公园和建立铜像计划。
潘 进(1968— ),2005年至2019年2月,主持外伶仃玄武大帝理事会。
郑海红(1975— ),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,主持外伶仃玄武大帝理事会。
叶十九(1949— ),2020年3月至今,主持外伶仃玄武大帝理事会。
参与庙湾岛北帝宫管理事宜的人:
陈美胜(1902—1962),1949年前后,关心和处理北帝宫管理和北帝诞事务。
陈祥头(1932—2012),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,参与北帝宫管理和组织诞日活动。
郭悦坤(1948— ),1998年以来,参与庙湾北帝宫管理和外伶仃岛北帝诞活动。
主要特征
主要有两大特征:
一、粤港澳文化同源。人们对北极星宿的崇拜演变成为北帝诞习俗,经历了两千多年历史,如今,万山群岛的居民和港澳流动渔民仍然保存着北帝诞这项古老习俗,而且都有一颗虔诚的心,这是粤港澳三地群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。
二、海上文化盛会。北帝诞是一年一度海上渔民大聚会,来自粤港澳、闽桂琼的渔民、船民欢聚在外伶仃岛上,有醒狮助兴、艺术登场,场面宏大令人精神振奋;人与人之间感情得以交流,信息得以沟通,关系更为密切。
重要价值
主要有三项价值:
一、北帝诞习俗仍焕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,三月三,海上渔民大聚会,在团结和教育渔民方面可以替代一部分行政办法,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。
二、将海岛上的民俗资源同自然风光、文物古迹等资源整合在一起,有利于发展地方旅游业。
三、让人们了解海岛人文历史和海洋资源,开展科普活动,有利于增强海洋强国意识。
电话: | 86-756-2661900 |
---|---|
传真: | 86-756-2661900 |
地址: | 地址:中国广东珠海迎宾北路3061号 |